安徽滁州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
农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,也是创业者创业的广阔舞台。推进乡村振兴,人才振兴是关键。今年以来,安徽省滁州市在“引、育、用、留”上再接再厉,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,培养了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“三农”工作者队伍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打开“吸引”的大门
营造农村人才聚集洼地
加强对基层的指导。加大基层人才引进力度,从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引进人才,放宽学历、专业、年龄、户籍等条件要求。实施中小学教师“县管校聘”和乡村医生“县招乡聘村用”,引导和鼓励更多人才到基层工作。
扩大招聘力度。继续实施“三支一扶”计划。今年计划招收48名新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。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,选择就业见习基地354个,开发见习岗位近2000个,引导919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见习。随着“一村一名大学生”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,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均开设现代农业相关专业,专业设置向涉农倾斜。大力开展涉农非全日制职业教育。
加强定向培养。深化乡镇卫生院周转库制度建设,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储备,为乡镇卫生院招聘131名医生和42名定向免费医学生。
分类“培养”人才
打造农村人才辈出的高地
加强乡村治理人才培养。对2335名县乡党政干部、2684名乡村振兴系统干部、4768名村委会成员进行了不同层次、不同领域、多轮次的培训。学校开展了64项涉农职业技能培训。
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。实施“楚河农业之星”培育工程,共培养农村实用人才7.87万人,农村带头人3万多人。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计划,开展职业技能提升“质量年”活动,1.09万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。
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养人才。推进电子商务直播专项职业技能培训,开展电子商务就业技能培训24期,800余人次。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,新批准省级通讯员工作站16个,省级以上平台数量居全省前列。加强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建设,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.7万人。
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人才培养。乡村医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。实施农村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工程,优化人才评价体系,坚持人才培养重心下移。加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,开展“送教师上门”活动,实现全市“一村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”目标。
加快培养农业和农村科技人才。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,设立专项资金支持“科技特派员”工作。
多方“使用”人才
打造乡村人才福地。
搭建创业孵化平台。充分发挥孵化基地支持创业、促进就业的作用,建设明光、天长两个省级农民工创业示范园。全市14个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已吸引338名农民工自主创业,带动就业8000余人。开展“精英游子燕归滁州”大学生回乡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回乡创业示范基地(园区)评选,促进人才回乡创业。
搭建好才华展示的舞台。加强换届后的县乡领导班子建设,提拔重用熟悉基层和“三农”工作、实绩突出、实绩突出的干部。支持各类人才项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,共支持62个乡村产业创新团队,鼓励乡村振兴企业与高校合作。
搭建培训指导平台。深入开展“千专家万乡聚智慧”活动,组织1000名农技人员下乡指导,举办培训班361期,培训农民5.41万人。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全覆盖目标,今年开展培训指导服务183项,推广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设备160项。
优化环境“留人”
穿过通道。开展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晋升制度建立工作,优化乡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,打破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晋升天花板,提高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比例。落实乡村教师职称评定倾斜政策。对在农村学校工作男满30年、女满25年的在职教师,申报职称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,可直接评聘较高职称。今年共有133名乡村教师获得中高级职称,有效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。